综合学科
2011年求知计划活动总结
2011年3月,我校开始在五年级的2个班级中实行本年度的求知计划——《技术与社区课程》的培训任务。通过具体的项目活动,学生熟练掌握了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和多媒体等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他们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多项社区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共同分享研究成果,感受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即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和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求知计划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一条便利的途径。
1、依托网络平台,为实施研究性学习获取丰富资源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网络捕捉生活中的事件,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并实施研究过程的。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只要认真去捕捉,哪怕是某一新闻事件、一组数据,也能成为学生一个很好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如在画图与海报的学习项目中,我们组织学生浏览网页,查看有关环保的话题。当学生看到我国每年的电池产量是10亿粒,就大声惊叫起来:“10亿粒,那该产生多少废电池呀!”我们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再从环保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信息,于是就形成了研究性学习课题——《废电池与环保》。该课题开展以来,由于学校相关的资料甚少,学生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在网络平台上查找资源,了解专业知识,课余时间再进行废电池污染试验测试,最后通过信息技术加工工具进行知识重构,制作了专题海报和画图作品,写出了不少富有见地的科学小论文和随感。整个研究过程中,网络平台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优势。
2、应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主动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海量信息使学生搜集信息的空间和时间产生巨大的革命。虽然图书馆、书店、报刊杂志为学生提供了搜集信息资料的场所,但由于翻阅书本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受到了地域和开放时间的限制。而电脑的普及让大多数小学生可以借助搜索工具查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因此它作为一种便捷学习工具越来越被学生认同。如我们在高年级组织的《我身边的科技》这一主题研究活动中,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到了人类在科技各方所取得伟大的成就。在制作研究成果时,他们都能在心得体会栏中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深刻体会到了科技的日新月异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这样的学习效果远比老师的说教来得主动。
3、利用网络平台,真正落实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活动中,从选题到研究直至研究成果的生成,都应由学生自己决定。因此我们的指导应是可选择的建议指导,而不是直接的授予,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应该非常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在学生研究活动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在五年级组织的大项目创作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题,确定研究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制作研究成果。研究开展后,班级中就形成了相当丰富的研究主题。实践证明,这些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往往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深入持续开展的保障。
4、利用网络平台,改善学生的评价方式
网络教学强调在线学习,强调利用网络作为自我评价的工具,以便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及时、合理的反馈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确保学习质量。而传统静态性的评价方式,是难以及时反映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的。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我们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差异,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出了不同程度的反馈信息,做到了评价和反馈的动态性。教学中,我们的网页留言本,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了友好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同伴的佳作品头论足,也可以
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学习是让学生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我们还将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形成良好的求知风气,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求知的欲望和机会,通过求知计划这个平台,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