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

节约粮食 传承美德

发布时间:2017-10-16 发布者:cyh 阅读 : 130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是1016日,是世界粮食日,讲到粮食,大家一定会想到一个人,他是谁?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粮食又是人民生活的保障,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人均粮食占有量处于较低水平,而我国人口却在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有限,再加上天灾人祸,中国曾经历饥荒,饿死许多人,袁隆平,靠一己之力,不仅让中国,甚至让全球十几亿人解决饥饿、填饱肚子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你们想不想一起来听听袁隆平的故事?

1953年二十几岁的袁隆平被分配到了一个偏远山村工作。在这里他偶然在大片的稻田里发现一株稻穗,长的也特别高,结的稻穗特别多,鹤立鸡群一般,在那特殊的年代,大家勉强吃饱肚子,袁隆平想,如果所有的稻谷都长成这样,粮食就能增产,该多好啊!他对这株水稻进行研究,并尝试以这株水稻的种子播种,结果全部失败。但他没有放弃,反而受到启发,决心开始培育人工杂交水稻。

十几年来,他在农校教书,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天弯腰驼背埋在稻田里,一株株水稻查看,每年都去农田选种,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终于在1964年到1965年,发现了仅有6株的这样的水稻,惊喜万分,精心培育,将好不容易收获的一点种子再次播种,可是,他的试验田却被蓄意毁坏,稻苗被拔光,5年成果几乎付诸东流……他哭着从田埂边的污泥里,捡回了仅剩的5根秧苗,咬牙坚持继续做研究。期间,他的试验田所在的县城发生7.2级地震,全部要求撤离,但袁隆平不肯走。他搭了个棚子守着试验田住在那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终于研究出了杂交稻的母本。为了这个母本,他付出了近二十年的努力。

在袁隆平成功的那时候,全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呢?全世界有超过8亿饥饿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2万多人不幸饿死,其中近一半是儿童。那时候,温饱还是中国最头疼的难题。人们吃不饱肚子,只能吃糠皮、草根和树叶,有的地方人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吃不能消化的观音土。许多人患上营养不良的水肿病,有的人因土吃多了而死……全世界都疯了一样想培育出能增产的杂交水稻。日本、美国、菲律宾……他们拥有最先进的设备,最好的科研力量,最大的支持,却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个困扰世界性的难题,被我国的袁隆平解决了,他使水稻亩产量从300多公斤增长到700多公斤,同样的土地,产量足足翻了一番。他的杂交水稻与氢弹、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并列为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粮食增产了,人们不再饥饿,国际水稻学术讨论会上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学者和专家一致起立,向袁隆平鼓掌致意。袁隆平是当之无愧的 杂交水稻之父

这位“杂交水稻之父”没有躺在成功上睡觉,他依然继续他的研究,又研究出“超级杂交水稻”,让水稻再次增产,联合国颁给他奖金,他没有要,而是用这笔钱创办了一个科研基金,鼓励年轻人加入到科研的队伍中。

如今,已八十七岁高龄的袁隆平,你们认为他会干嘛?他会在家安享晚年吗?他闲不住,他继续他挚爱的水稻研究,就在上个月,袁隆平宣布重大研究成果,他实现了水稻去镉技术,让一些金属含量超标的土地也能种粮食。

孩子们,海水能种粮食吗?大家都知道,可是袁隆平做到了,这个八十七岁的老头,他刚刚研发的“海水稻”试种成功了,十几天前的《人民日报》报道了这则消息,让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实现大规模“海水稻”种植技术的国家。来点掌声吧,给这位老人,也给我们亲爱的祖国又一次走在世界前列。

     孩子们,粮食来之不易,就算是在比较富足的今天,就算我们家境还算宽裕,节约粮食是一种美德,是对别人辛苦付出的一种尊重,你懂得了节约,你就收获了人生节约的好习惯,你就是选择了灵魂的高尚。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