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
继承传统 团聚中秋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教师节美好温馨的余温还未褪去,我们又将迎来一个诗情画意的节日,那就是本周四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中秋是中华瑰宝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多少千古佳句穿越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它们描绘了花好月圆的美好景象,传递着美满团圆的真挚祝福。诗仙李白这样真切地表达游子的思乡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苏轼表达的是这番美好的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辛弃疾回忆起了美好的中秋景象——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还有徐有贞尽情流露出美好的愿望——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瞧,中秋节作为我国古老悠久的传统佳节,象征了一个民族的迷人魅力,它本身就是一种奇特而又神秘的艺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享受着它的缤纷,我们仰慕她博大的胸襟,我们钦佩她对中国古文化的重大影响。
那么同学们,你们对中秋节又有多少了解呢?我们不妨来感受感受。中秋节仅次于春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之为中秋节。中秋的月最圆,最明,最美,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又称“团圆节”。中秋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还要一样。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中秋节向来都是这般隆重、喜庆、温馨。在这举家团圆的美好佳节里,咱们可别忘了珍惜这份美好的情感,感恩身边可亲可敬的亲人,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至亲最好的回报。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亲人朋友的陪伴……中秋最美,美不过一颗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过真心的祝福!在此,我衷心地预祝老师、同学们中秋节快乐,祝愿大伙儿学习、工作、生活一切圆圆满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