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

缅怀伟人,弘扬美德

发布时间:2012-05-16 发布者:admin 阅读 : 1705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么?1226就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诞辰118周年的日子。

18931226,在湖南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诞生了一个新生命——他的名字叫毛泽东;中华民族,一个在风雨中飘摇的民族,迎来了一个新希望——他就是开国领袖毛主席。是他,领导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打败了一个又一个侵略者;是他,领导中国人民努力奋斗,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追寻一代伟人成长的足迹,至今,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迈气概,还有他“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奔放情怀。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的一生,在众多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在青少年时期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勤奋、刻苦,是毛泽东学习上的一贯表现。清晨,是他学习的开始,同学们尚未起床,他已经借着微弱的晨光开始读书了;课余时间,他总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或在自习室里看书,或在学校的后山上阅读;喧闹嘈杂的地方,也常有他的身影,那是他有意识地在锻炼自己的意志,闹中求静,静中求学。

1913年春天,毛泽东以作文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录取。“抓紧时间,刻苦学习”这8个字,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时的突出表现。学校的南门口,是个车来车往、声音嘈杂的地方,当然不适合读书。但毛泽东却经常出现在这里,在杂乱的环境中只顾自己读书,时而默念,时而朗诵,专心致志,旁若无人。原来,他是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读书的注意力。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毛泽东学习的好时光。当同学们进入梦乡,他便来到走廊或茶炉室,坐在灯光下看书。他自制了一盏小灯,下面垫一节竹筒,坐在床上阅读。求知的渴望,使他常常忘记了疲劳和睡眠。

善于提问,是毛泽东学习的好习惯。他对毫无意义的奇闻轶事不感兴趣,而对各种学术问题却热衷于与同学们互相探讨,切磋琢磨。他能列出学习上的疑点,向老师请教。他对同学们说,我们称某人有学问,是指他好学好问,学与问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好学好问的人,才可能有学问。

做笔记、写心得,是毛泽东学习的又一个好习惯。读书时,凡对自己思想上或学习上有帮助的内容,他都要记录下来,注上自己的思考。几年的时间,这类的笔记和日记积累了一大网篮。

博览群书,是毛泽东的突出特点。他每到一处便千方百计地找书看。他经常到城里的书店和旧书铺,看到合适的书就买下来。第一师范的图书馆更是他常去的地方,这里藏书很多,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图书,他大多看过。

阅读报纸,是毛泽东又一大特点。第一师范的阅报室,毛泽东每天必到,一看就是一两个钟头。他常常带着地图去,边看报纸边查地图,把报纸上的城市名字用英文写出来。他说这是一举三得:了解时事,熟悉地理,学习英文。他被同学们称为“时事通”。由于对天下大事十分熟悉,所以他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世界局势,发表革命观点,讨论青年一代的责任。为方便阅读,他还省吃俭用,每月省出一块钱来,自己定了一份报纸。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学习的重要方法。在他阅读一本10万多字的《伦理学原理》上,用毛笔小楷写了1.2万多字的批语和提纲,书中随处可见用红笔和黑笔加的圆点、单杠、双杠、三角等符号,空白和行间还有注解和批语。这些批注,表达了他对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的见解。

同学们,像一代伟人毛泽东那样,多读书,会读书,跟好书交朋友,做一个有知识的人;像一代伟人毛泽东说的那样,文明我们的精神,强健我们的体魄,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今天的国旗下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